近期,我校黄锐教授、张毅助理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Triple‐Mode Emissions with Invisible Near‐Infrared After‐Glow from Cr3+‐Doped Zinc Aluminum Germanium Nanoparticles for Advanced Anti‐Counterfeiting Applications”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IF=11.459)上发表。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张毅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黄锐教授、中山大学王静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长余辉纳米陶瓷材料的光信息防伪加密应用示意图
防伪材料与技术是保障社会经济活动安全有序的关键材料与技术之一。我校黄锐教授、张毅助理研究员团队在前期近红外长余辉陶瓷材料的研究基础上(Acta Materialia, 2018: 214-221. IF=7.656),进一步与中山大学王静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具备多模发光特性的新型长余辉纳米陶瓷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光学信息防伪和加密。合作研究团队利用水热法和真空退火合成了具备三模发光特性的ZnAl1.4Ge0.3O3.7:1% Cr3+(ZAG:Cr)和纳米颗粒。ZAG:Cr纳米颗粒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射青白光,可作为第一级的安全层;当关闭紫外灯后青白光消失并转而发射近红外余辉光,可作为第二级的安全层;该近红外光经过十几乃至几十分钟的衰减之后,可被980nm的光子激活并再次迅速增强,可作为第三级的安全层。实验中,该团队利用喷墨打印机把含有ZnAl1.4Ge0.3O3.7(ZAG)和ZAG:Cr纳米颗粒的多模荧光墨水打印在A4纸上,并展示其在高安全性标记和编码加密的光学防伪特性。
该研究通过利用人眼色觉对近红外光的不敏感和余辉材料多层光学信息的交叠存储有效地提高了防伪标识的隐秘性和安全性,为信息防伪和加密的应用开辟了新路。该研究成果的产出,意味着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科研处供图)
附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003121